8月16日,2023首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大数据成果发布暨闭幕式在西昌举行。

此前一周,民族电影聚首凉山,群英荟萃、光影盛会,为研究探讨民族电影发展提供交流平台,给民族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,助推民族电影的创作水平和质量提升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7天的大凉山西昌光影之旅,以“两展两线”为切入点,满足群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和体验,生动演绎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,给广大群众推开了一扇民族电影艺术的大门。

8月16日,2023首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大数据成果发布暨闭幕式现场。王荣升 摄

传承民族文化,展示凉山风貌

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、四川民族类别最多的地区,14个世居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,积淀了源远流长、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。

此次虽是第一次到凉山,但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王晓棠却在60多年前就与凉山“结缘”。1955年,21岁的王晓棠在我国首部彝族题材电影《神秘的旅伴》中出演彝族小姑娘小黎英。凉山州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州新闻出版(版权)局局长马燕春说,此后凉山相继推出《达吉和她的父亲》《奴隶的女儿》《彝海结盟》《我的圣途》《黑鹰少年》《生命底色》等一批优秀民族题材电影,不断在国内外崭露头角,让凉山成为民族电影事业发展的一方热土。

目前,凉山州共有18家影院、3747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点、437支放映队伍、548名放映员,每年放映公益电影4.5万余场次,2022年西昌市院线电影票房位列四川省县级城市第一。

与各民族兄弟姐妹一块生活工作中,王晓棠深切感受到他们的忠贞、勇敢、无畏、聪慧和勤劳。“民族电影周会带动民族电影的发展。”在民族电影高质量发展访谈现场,她的四川话发言,很快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。

电影周立足凉山文化资源优势,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研究,挖掘民族文化内涵,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、稀缺性转化为民族电影精品,用民族电影情感的表达和理解,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,彰显民族文化软实力,展示凉山风貌、凉山气派、凉山魅力。

于凉山而言,电影周还是一次塑造文化品牌、展示形象的宣传推介。通过电影周,凉山展现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、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、独特厚重的民族文化、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化,提升凉山形象、打造凉山品牌、推动文化创新,让“凉山文旅”的品牌更加鲜明和闪亮。

促进交流对话,推动高质量发展

作为此次电影周的重要内容之一,民族电影高质量发展访谈邀请民族电影研究学者、电影制片人、知名影评人、相关剧组和高校师生等专家学者就民族电影高质量发展作交流对话。

8月12日,民族电影高质量发展访谈现场。何勤华 摄

专家认为,近年来,民族电影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、情感诉求和精神追求。在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韩梅看来,四川丰富的民族电影题材提供了创作源泉。

如何推动民族电影事业更好发展?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认为,要拍出新作品,一定要深入生活,艺术家要不断锤炼艺术技巧,刻苦学习艺术规律。电影理论家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,要增强艺术表达能力。

“电影大国到强国进步过程中,民族电影是不可或缺的,大有可为。”影评人谭飞认为,民族电影未来要更好,得讲好故事。

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,四川聚集了灿烂绚丽的民族文化,热闹盛大的彝族火把节,欢乐祥和的彝历新年,泸沽湖畔摩梭人的“走婚”习俗,这些极具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都是四川民族电影创作的宝贵财富。要以平易、亲民的创新影像,盘活四川民族文化资源,用历史记忆、民族记忆唤醒观众的文化认同。

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表示,民族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提升要讲好各民族的故事,在主题深化上进一步加强,既要坚持民族电影的独特性,也要拓展丰富性。

上一篇:莱美药业子公司收到4159万元政府补助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

推荐阅读

更多